2025年教學傑出獎

 

 

 

2025 IEET教學傑出獎得主

(教學傑出獎得主介紹依照姓氏筆劃排序):
 

江俊明特聘教授

服務單位:逢甲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
最高學歷:淡江大學物理研究所博士
教授課程:普通物理、電磁學、光電綜論、量子計算與應用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創新的教學研究上,透過實施多樣化教學策略,提升學生學習成效,是江俊明老師這些年一直在做的教學工作。開發設計了8個創新普通物理實驗教材,目前於大一普通物理實驗課程實施中,每年影響的學生約2100人次。製作錄製4部物理課程數位教材,放置於積學網與影音平台讓學生能隨時隨地學習。2023年出版專書《物理中的基礎數學》,作為提升學生基礎的物理數學能力。發表教學相關研究文章及教學研究計畫案,例如連續4年教育部的「教學實踐研究教計畫」及國科會的科普活動計畫:「量子電腦科技的科學教育推廣」。

  在科學教育的推廣亦不遺餘力,在校內成立「量子科技教師成長社群」,邀請國內專家學者演講,並主辦多場大學、高中、國中與國小的量子電腦科技輕鬆學工作坊及科學營隊等,推動量子科技及科學知識。曾多次擔任桃園市科展評審委員、全國高中物理課程探究實作競賽評審委員及2023年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培訓委員,並主辦「2022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聯合會議」。

  因教學研究成果豐碩,100學年度至今,課程的總結性教學評量成績經常位列全校課程(涵蓋大學部及研究所課程)前10%,已累積獲得34張感謝狀。以教學研究成果成功升等教授(逢甲大學工程與科學學院151位專任教師中唯一的ㄧ位)。因持續精進教學研究而兩度榮膺「逢甲大學教學傑出教師」,並獲聘為「教學特聘教授」殊榮(全校僅不足1%教師獲選)。

 

 

 

宋欣泰副教授

服務單位: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
最高學歷: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土木與環境工程博士
教授課程:結構學、預力混凝土學、橋梁設計、耐震設計、土木工程專題研究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宋欣泰老師98年起於國立中興大學任教,開授課程涵蓋結構工程的基礎與進階主題,並發展出「從學理出發,連結應用,延伸至實務」的教學特色,期望學生兼具探索精神與工程師的視野。課堂中透過Active Learning與動手實作等策略,引導學生理解原理,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,逐步建立專業技能。宋老師亦善於融合學術專長與實務歷練,將工程現場經驗帶入課程,引導學生體會工程師所承擔的責任與應具備的素養,激發對土木工程的認同與使命感。

  自108年度起,宋老師參與教育部「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」,推動以真實工程問題為核心的課群設計,將一系列學理與技能串連為知識流,引導學生整合結構、大地、測量等土木專業領域,執行橋梁檢測與性能評估總整計畫,強化理論與實作的連結,回應實務能力的需求,課群成果獲實務界肯定與回響。

  宋老師秉持積極盡心的態度投入教學。在推動EMI課程方面,透過提供技術詞彙輔助與安排學生上台發表,培養其於專業領域應用英文的能力。亦參與學校USR計畫,設計橋梁工程課程,加入團隊前進鄰近小學,進行科普教學,將工程教育向下扎根。宋老師三度獲中興大學「教學特優I獎」,亦曾獲頒總整課程執行與教師傳習團隊優良的榮譽,並獲學生票選為「興人師獎」,展現其對教學長期耕耘與持續追求進步的精神。

 

 

 

李旻璁副教授

服務單位: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
最高學歷:美國羅格斯大學化學工程博士
教授課程:單元操作與輸送現象、化工程序設計、人工智慧概論與計算機程式、工程模擬工具的開發、電腦輔助化學工程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李旻璁老師以分子模擬與程式教學為基礎,發展多門結合模擬軟體與生成式AI的課程,引導學生在複雜問題中建立系統性思維,強化自主學習與應用能力,並以培養具備知識吸收、應用與社會關懷素養的工程人才為教學核心目標。

  為呼應總整課程對學生核心能力的檢核目標,李老師重新檢視並優化課程架構,設計橫向整合與縱向延伸的課程地圖,並擬推動以模擬實作為核心的主題式課群,讓學生從基礎階段逐步建立應用能力與整合視野,發展跨域解決問題與公共責任並重的專業素養。

  在教學現場,李老師廣泛應用翻轉教學、即時回饋與數位教材,並進一步解構與重組教學法,根據課程內容與學生特質,打造能提升整體學習力與素養發展的課堂環境。無論在基礎課程或高階實作課中,皆致力於建立全體學生都能參與、理解與成長的學習節奏,獲得學生肯定與正向回饋,並獲頒院級與校級教學傑出獎。

  在雙語教學方面,李老師長期參與雙語共進與教師觀課計畫,並與校內教師及國際學者顧問合作,開發有效的EMI教學策略。針對語言與專業理解落差,發展以提升學習效率為核心的教學設計,協助學生逐步建立理解、應用與表達的信心與能力。

 

 

 

沈祖望教授

服務單位:逢甲大學自動控制工程學系
最高學歷: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生物醫學工程博士
教授課程:線性代數、計算機概論、邏輯設計、信號與系統、程式設計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沈祖望教授以教育為終身志業,秉持美國史丹福大學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之教育理念,將設計思考導入課堂,致力於將課堂知識與實務應用連結,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未來競爭力。課程設計上,重視基礎知識建構與模組化學習,採用「同心圓」式教學方式,由淺入深、循序漸進,輔以自製教材與知識地圖,引導學生全面理解課程核心,並透過小專題、跨域專題與深碗課程等實作活動,加強動手與解決問題能力。教學方法多元,融入互動答題、VR實境操作、樂高原型競賽等工具,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,反應熱烈,教學評量連續六學期名列資電學院前30%,五年內三度獲得教務處前10%教學績優鼓勵,更獲得全校教學傑出獎。

  沈教授在擔任資電學院院長期間,推動各系模組化之知識地圖、實作導向教學、5G與AIoT場域建置,並與多家企業建立聯名課程與實習合作,強化學生實務與職涯能力。鼓勵學生參與跨域整合與國際交流,增進團隊合作與全球視野,並積極推動數位及終身學習。此外,沈教授亦重視課程持續改善,定期反思學生學習狀況,參與教師成長與研討活動,持續精進教學策略。整體而言,沈教授教學理念扎實、方法創新,持續在教學現場實踐「以學生為中心」的理念,致力於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專業能力與全球競爭力的未來人才。

 

 

 

林子軒副教授

服務單位: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
最高學歷: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
教授課程:工程數學、結構學、土木工程實驗、智慧節能實作、設計思考與智慧物聯網應用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林子軒老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,兼任副總務長。擁有土木、電機與資訊等跨領域學位,他長期以「以研究驅動教學創新、以實踐落實教育願景」為核心理念,致力推動教學、研究與服務三位一體的全方位教育實踐。在教學方面,林老師開設的「物聯網與結構健康監測」課程為國內土木系少見的跨領域創新課程。課程內容從基礎電子元件操作、感測器焊接、程式撰寫、資料擷取到視覺化呈現,最終結合AI進行影像整合應用,引導學生完成從硬體到軟體的全方位學習。課程特別設計機器人競賽與結構檢測任務,讓學生在實作過程中培養系統整合與專案管理能力,強化面對工程實務挑戰的應變能力。

  另一門「設計思考與智慧物聯網應用」課程則從校園實地觀察出發,引導學生發掘能源使用痛點並提出IoT解決方案。課程強調設計思考與工程知識的結合,每年設定不同主題,帶領學生從需求分析、原型開發、測試優化到成果展示,完整實踐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流程。課程採用多元評量機制,強化學生表達能力、反思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。

  林老師兩度榮獲校級教學傑出獎,研究成果獲國科會「未來科技獎」肯定。在服務方面,他將教學實作方法導入校務改善議題,帶領學生參與校園治理實踐,有效強化學用合一的教育目標。

  林子軒老師秉持「用創新教學點亮工程未來」的理念,在課堂內外展現卓越貢獻,持續為培育具備跨域整合能力、創新實作精神的新世代工程人才不懈努力。

 

 

 

許鎧麟教授

服務單位: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
最高學歷:日本東京大學土木工學博士
教授課程:混凝土材料與實習、生態工程材料、營建材料與實習、結構非破壞檢測實習、建築壽命預測、建築生命週期工程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許鎧麟教授多年持續推動課程創新與教學實踐,著重在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專業知能。許老師在授課中靈活運用翻轉教學、專題導向學習(Project-Based Learning)、CDIO、混成學習及專題式服務學習等多元策略,依據課程內容與學生特性加以整合調整,使課堂互動更具彈性與參與感,進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。在營建工程材料等核心課程中,許老師特別注重實務導向的教學設計,強調理論與操作的結合,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工程問題所需的基礎素養。除課堂教學外,許老師也關注課程與社會實境的結合,長期參與大學社會責任(USR)計畫,鼓勵學生走入社區實作,透過專業服務與地方互動,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省思。儘管同時擔任學務長等行政職務,他在教學上仍保持穩定投入,並多次獲得校內外教學創新獎項肯定,也曾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與亮點計畫補助,展現其在教學設計與實踐上的持續努力與成果。

  此外,許老師也致力推動教師教學社群,促進校內教師間的經驗交流與資源共享,有助於營造更具支持性的教學環境。學生普遍對其課程回饋正面,其教學安排與互動方式,對學生在IEET核心能力的發展亦具實質助益,整體教學表現持續穩定,成效逐漸累積。

 

 

 

陳俐吟教授

服務單位: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
最高學歷:國立臺灣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
教授課程:光電子學、半導體元件及物理、色彩工程學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陳俐吟教授現為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教授暨副主任,擁有兩年業界研發實務經驗。陳教授秉持「教育能成就更多人的美好人生」的理念,自2010年起於中山大學任教,積極推動跨領域課程設計,培養學生整合多元知識與系統性思考能力,多次獲得中山大學教學績優教師榮譽;陳教授任副教務長期間,推動跨校教學資源互享與全校性的「共學群」計畫,深耕跨領域教育的落實與擴展。

  陳教授自2020年加入陽明交通大學後著重於必修課程的創新教學,依據課程需求靈活運用小組討論、即時互動與數位工具,提升學生參與度、促進問題解決能力及跨域應用表現。陳教授多次獲教育部教學研究實踐計畫補助(107、108、110、111年度),於2021年榮獲英國高等教育學會高階會士(HEA Senior Fellow)殊榮,隨後擔任國際高教認證講師,協助大學教師強化課程設計,推動同儕的教學專業成長,多次獲得陽明交通大學教學相關獎項。

  近年來,陳教授擔任教育部「新興智慧顯示科技教育聯盟」計畫共同主持人,推動跨校數位課程模組,並投入數位課程開發。陳教授的「高解析顯示器」與「AR/VR技術實務」課程在YouTube廣受好評,超過8.9萬次觀看數與2800名訂閱者,多次受邀至業界授課與分享;後續更將課程內容編纂為教育部MOOCs課程,展現出卓越的教學影響力。

 

 

 

彭盛裕教授

服務單位: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
最高學歷: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電機暨電腦工程學院博士
教授課程:電子電路、類比及混合訊號積體電路與系統、可編程類比電路與系統技術與應用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彭盛裕教授自加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以來,展現卓越教學熱忱和專業素養。在積體電路設計領域,他以深厚知識和經驗,設計並教授多門高質量課程。在過去五年内,彭教授多次放棄研究減授機會,獨立開設20門課程,獲得的教學評量平均分數為4.68,顯著高於系所平均,近三年連續獲得台科大教學優良獎的肯定。彭教授創新且多樣地推動問題導向學習,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問題解決能力。作為全英語授課先驅,彭教授參與EMI教師社群,並帶領學院新進教師分享教學經驗。彭教授設計之課程模組連續兩年獲得教育部「智慧晶片系統整合推動聯盟」之「示範模組教材」肯定,並多次受邀於國內研討會中分享教材開發經驗。

  彭教授以PECK(Positive, Enthusiastic, Confident, Kind)為座右銘,教導學生培養正確做事方法和自主學習態度,使他們具備職業生涯的堅實基礎。除多次榮獲「年度優良晶片」肯定外,也連續兩年於國內積體電路設計旗艦研討會中獲得最佳會議論文獎。近七年彭教授有10位碩博士畢業生榮獲17項碩博士論文獎,近兩年也有7位碩士畢業生榮獲8項碩士論文獎等榮譽。

  彭教授積極參與校際教學活動和教育部計畫,推動跨校教學聯盟和課程模組開發,協助規劃類比混訊積體電路設計進階課程,並支援問題導向學習教室建立和全英語教學經驗分享等項目,推動教學進步。彭教授的教學理念和實踐對同儕和學生具有深遠影響,未來也將繼續保持教學熱忱,精進教學技巧,幫助學生在職業生涯中奠定堅實基礎,並為工程教育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。

 

 

 

黃仲偉教授

服務單位: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
最高學歷: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
教授課程:應用力學、材料力學、結構學、土木工程實務專題、初等結構動力學、結構監測與健康診斷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仲偉老師自2006年起任教於中原大學,目前為土木工程學系教授,專長涵蓋介觀力學、橋梁工程、熱固耦合分析與人工智慧於工程領域之應用。黃老師對教學充滿熱忱,致力於教材設計、教學方法與課堂活動之創新與優化,用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。他的教學理念為「先建立課程知識架構,從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」,並主張「鼓勵學生動手實作,從實踐中深化理解」。

任教期間,黃老師榮獲中原大學全校教學特優獎兩次、全校優良導師獎兩次,以及多次工學院教學優良與優良導師等獎項,深受師生肯定。此外,黃老師分別於2019、2021與2023年主持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,並曾於2020年榮獲績優計畫主持人殊榮。其教學創新也充分反映於學生對外競賽的優異表現,所指導之學生團隊於IDEERS抗震盃國際邀請賽屢創佳績,並曾勇奪2023年全國大專院校工程創意競賽金牌獎與112學年度中工會學生分會工程論文競賽土木類特優獎,顯示其教學與研究深具影響力。

 

 

 

趙又嬋副教授

服務單位: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/建築學士學位學程
最高學歷: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博士
教授課程:建築設計、建築物理、淨零建築、照明設計、永續建築、低碳綠建築等

 

教學成就事蹟:

  趙又嬋老師於教學研究領域表現優異,連續於109與110學年度獲選逢甲大學「教學績優教師」,並於111學年度獲選「教學傑出教師」,為全校教學表現前1%之殊榮。趙老師善於將創新教學理念融入建築專業課程,並以CDIO(構思、設計、實施、運作)概念整合PBL導向的學習,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。近年來5度撰寫教育部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」均獲補助,並於獲得109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「人文藝術及設計」學門績優計畫之肯定。

  作為建築學士班定錨課程「建築設計」召集人,趙老師每年執行「Freshman Project」,讓大一新鮮人在開學時即能掌握學系核心能力。趙老師個人特質在於課堂或課外均能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,在教學法上不斷嘗試創新,開設課程均有良好評價,並多次指導學生獲得優秀論文發表獎。

  除了提升自身教學,趙老師亦協助學院提升教學能量,近年於學院擔任「教師教學專業成長社群活動」負責人,與學院老師共享永續淨零新知。過去亦協助學院提升教學能量,主筆「建築教育改進計畫」、「IF課程分流計畫」、「RSC產研計畫」等多項教育部教學獎補助計畫,逐步協助學院打造亮點課程,建置Sense Lab感知實驗室」特色場域,全面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,為建築教育創新之重要推手。